潮新闻客户端 王犁金牛所
杜小同画展于2025年9月4日在浙江美术馆开幕。看到这条画展讯息,不由感叹已经折腾了25年上下的“70后”,终于也熬成了大腹便便头发花白的中年人。借杜小同画展讨论一下我们这一批人混到现在的学术业绩,倒也有可供大家思考的地方。
1.三个“70后”出道的展览
现在回望,“多向选择”(1999)是美术界提出“70后”概念最早的展览。用年龄段来断代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就如“新生代”“新概念”“新锐”一样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对于刚出道的青年画家来说,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是他们切入社会的姿态,实在不行也可以宣告一下自己的存在。
在“多向选择”展央美的朋友里,我比较熟悉周颢和陈晓峰,小同那时刚毕业,已经决定去烟台师范学院工作。展览期间我们每天在展厅内外站着聊天,记得小同喊来李少文老师,李少文老师拖着行李箱来展厅,说看一下展览就去火车站。还喊来武艺老师,当时武艺虽然是老师的身份,但比小同他们大不了多少,小同给我说常在武艺老师的工作室喝酒,估计那时武艺老师还喝酒。
展开剩余91%那次展览上小同几张受林风眠影响的六尺大画是他的本科毕业创作,还有几张毛边纸大小的小画,已初见未来道路的端倪。有一位美术界的前辈看完展览,指着小同的那几张小画对我说,你的画再大还是像习作,这几张画虽小,但已是创作的概念。说者不经意,可把我一拳击晕,我可怎么办啊。未来想走怎样的路?
“多向选择”整了两次,《美术研究》《江苏画刊》等媒体都专题报道,也没有坚持下去,跟大多数同仁展一样,最终都会不了了之。但却为我未来走怎样的路提供了很多思考。也就是那次在北京王府井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览上认识了杜小同。
2000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第二次“多向选择”展。
南京养墨堂曾在江苏美术馆策划了一个21位“70后”水墨画家的展览(2008)。前几天在中国美术馆碰到多年未见的王海滨,见面就说了一声“2170”。像是“70后”水墨艺术家的接头暗号,也说明这个展览的意义。回过头来检讨这个展览,其实还存在学术方向聚焦模糊,不管工笔、写意,或者现代水墨,都展现在一起,有只要画得好一锅端在这个筐里的嫌疑。还好有题材限定,划分为“2170人物”“2170山水”,不知道有没有做过“2170花鸟”?那个时候还没有“新水墨”的概念,已经有蠢蠢欲动之态势。小同提供的是一组竖式稍有变形的人体,有几幅红色的人体,颜色滴滴答答溅于纸面,稍有一点点血腥暴力之嫌,开幕式被南京的老太太投诉。我还开玩笑说,不被投诉的画家不是好艺术家。其实也没什么出格的表达,就是在艺术追求中敢于临近或者突破边界的尝试而不被普通观众习惯而已。那时小同已经在烟台呆得如鱼得水,好像还在北京苹果园社区有了一个房子,往返烟台与北京之间。
2009年4月2日《艺周刊》“艺术阅读”。
今日美术馆“四门阵——今派传承当代水墨展”(2009)应该是那个年代最重要的水墨活动之一,由四位蹚出自己道来的人物,田黎明、刘庆和、李津、武艺提名国内20位更年轻的艺术家。那时的媒体真敢报道, 诸如“杜小同:水墨语言的解放”“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代表美协的八股水墨的彻底退场。水墨画不再给评委们看,而是真正回到个体生命中来。八股文是写给考官的,八股水墨是画给美协评委的。之前各个层面的展览,哪怕是学术性的展览,也难免会加上很多的八股水墨,在这一代人身上,艺术彻彻底底地回到它自身上来,尊重个体的当下体验,而且更加尊重传统。”……现在看今日美术馆“四门阵”展,仍然体现了当代水墨展策划的最高水平,而前辈提名和商业介入的方式,加速了我们一代水墨画家进入社会的脚步。
2009年3月8日“四门阵”开幕后合影。
2.这一代艺术家面对社会的选择
不要说“70后”艺术家有什么特殊性金牛所,其实每一代艺术家都有他们的特殊性;大概符合一种说法:“厉害有各自的厉害,然而平庸的理由大致相同。”我在杜小同身上看到作为同代艺术家的厉害,我也在同代艺术家和自己身上看到了相同的平庸,深呼一口气,五十几的中年人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我们没有那么厉害时,还剩下可以接受自己平庸的勇气,不然什么都没有,成为一个活不明白的人。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70后出生的人,赶上中国社会步入快车道的阶段,个人的自主空间比以前大,大学毕业后就业选择也开始拓宽。但不管“几零后”,都有面对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方式,解决基本生存问题,而后才是做怎样的艺术家继续创作。
春(153X114cm)纸本水墨 2022 杜小同
不知道杜小同在“央美”本科期间是不是最优秀的,反正我在“国美”读书期间不算是班里最优秀的,当然这样的判断来自中年后的现在,那时年轻谁服气谁啊。后来想想就后怕,假如当时就达到现在的认识水平,早就放弃绘画不干了。正是年轻时的无知之无畏,摇摇晃晃往前走,在路途中又得前辈的帮助走到现在。上学时最优秀的都去哪里了?或者说上学时最有才华的人都去哪里了?其实,不管干什么行业,有才华的人还是少数。比如说我们“70后”有幸上美院的人,大多在“九十年代”赶上了转型期——社会环境开始趋于商业,“八五新潮”的影响余音缭绕,也就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等待光荣和梦想的那代人。那时我们同学里最有才华的几个很快去做现代艺术或影像,比如杨福东和刘韡,还有家庭条件好一点选择出国,剩下一些说毕业后先赚点钱再回来搞艺术,那就基本回不来了。认识的朋友里还真有赚点钱回来搞艺术仍然牛逼的,比如党震,据说毕业后办过班,开过酒吧,还在山东全境一个县一个县地去搞美术高考师资培训。看到他毕业几年经历的事,放在我身上几个王犁都废了。
皆是 (228X558cm)纸本水墨 2024杜小同
不管借助什么生存方式活下来,留下来还画画的,接着就是考虑走什么样的艺术之路。例如在公职单位需要走全国美展的路线,又赶上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好时候,还有画什么风格的画走市场的问题。其实投稿全国美展也没有什么错,从入选全国美展一步一步出名的已经有几代人,可惜的是很多人入选全国美展后就不进步了,他们穷其一生的观念都是全国美展获奖的要求。其实全国美展“入选是水平,获奖是运气”,有时获奖水平还不如入选水平,再以它的要求为毕生追求就太单一了,就如大家开玩笑说,梵高的水平是考不上美院的,其实梵高的水平也入选不了全国美展。我是没有入选全国美展的经验,但时常鼓励年轻的朋友,趁年轻多参加全国美展,体制主流里的美展也是一种经历和要求,何况我们的毕业创作教学要求之一就是指向美展。可叹近些年全国美展获奖作品有美院毕业创作倾向,这倒是需要反思的问题。全国美展出来的也有很多让人瞩目的画家,老一辈就不说了,比我们年长一些的袁武就是让人佩服的画家,符合主题创作要求,又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这几年看到同辈王海滨也是这样,他们让同行瞩目的不是多少人组合在一起的能力,而是不管一个人还是多个人组成画面后的绘画语言意识。
天边外之二(121X145cm)纸本水墨 2024 杜小同
“70后”艺术家算是赶上了卖画的好时候,对于艺术家来说能够卖画是好事情,而被卖画废掉的那些人,还是因为画得不够好,一手古人小品一手主题创作,还以为自己什么都能画,显得很厉害的样子。不管大画还是小画,不管古人小品,还是主打力作,都要有自己的语言意识,也就是消化各种学习后的独特风格。什么都会画,什么都能画,技术好到可以表演的程度,都是中年画家的陷阱。深受“70后”读者喜爱的金庸武侠小说告诉我们,那些十八般武艺都会耍的人,适合街头表演,真正的武林高手就擅长一种武器,而支撑“飞叶伤人”的内力,是打通任督二脉后的真气,或可以相通绘画中的气韵生动。从茅十八到风清扬之间,形形色色还有很多人,想成为什么样的武林高手都可以对号入座,或像海子的诗歌描述的一样,“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小同在烟台还真是拥有面朝大海的房子,或者领着他们家的“富贵”(藏獒),几步就走到了海边,去看看属于他自己的画面。有一次在烟台海边,他一直指着大海给我强调,他是一个非常写实的画家,他看到的大海就是这样的。烟台文旅局应该给他出一本画册《烟台》,作为在南京的富平人对烟台的重要贡献。
3.杜小同的意义
“新工笔”一说在前,“新水墨”一说在后。说实话传统工笔画想突围更难,想画出一点自己的面貌也更难,徐累、何曦、张见的艺术实践,为传统工笔画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兰之七(126X50cm) 水墨宣纸 2024杜小同
大概是“四门阵”(2009)展之后,突然出现“新水墨”的称呼,这个命名有多少学术含量?总比“新生代”“70后”等要聚焦到专业上一点。也就是以“70后”为主体,一群用水墨、宣纸为材料,画得并不是传统一路的画家,抛弃主题创作的叙事性,画面更强调图像意识,努力在审美维度达到自己情绪的传递;或者说抛弃文学叙事、抛弃传统中国画中书与画的关系,又强调传统绘画的审美格调等诉求。这个群体的努力,上接刘庆和、武艺等城市水墨的叙述,下启发了“80后”实践的更多可能性。杜小同是当代“新水墨”群体中最重要的画家之一。
兰之九(126X50cm) 水墨宣纸 2024杜小同
有关“新水墨”的讨论会面对几个问题。譬如:新水墨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以前看到拓宽中国画边界的尝试,都会面对它不是中国画一句话,没法讨论下去了。这几年已经有很大的改观,只要画得好,格调高,即便不是传统中国画,也是传统中国画延伸出去的新品类,只能说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强。也会涉及画得好不好的要求,笼统地说审美格调和技术难度,还有不管中国画还是西方绘画,只有独特的风格才称得上艺术家,也就是说艺术语言的原创性,哪有天上掉馅饼的原创,只是要看这位艺术工作者对前辈大师学习过程中的消化能力。其中还有“新水墨”与书法的关系,称之为新水墨的作品画面虽然不需要题字,但像杜小同、潘汶汛、刘琦等新水墨画家都酷爱书法,他们把书法作为传统审美的遗产来研究与学习,也就是包括书法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学习,会改变和丰富他们审美的层次与高度。那么画油画搞版画的人拿起毛笔来画水墨就是新水墨吗?假如油画家、版画家突破画种与材料的界线来画水墨,有很多传统中国画家没有的优势,问题是认识是否到这种超越,比如说罗尔纯先生的油画和国画的关系,冷军的油画与国画的关系,并没有打通不同材料、不同画种认知的边界,他们只不过停留在“我会这也会那”的理解,没有达到林风眠、张光宇那代人触类旁通的境界。
兰之十二(126X50cm) 水墨宣纸 2024杜小同
杜小同作品好在哪里?
第一是造型能力好。杜小同的造型能力不是通常我们画写实绘画的死扣能力,是造型修养好,是有意味的形式。不要以为他天生就有这个能力,在这方面的追求,真还需要有点天生的愿望。他本科毕业创作虽能被同行看出受林风眠影响的痕迹,至少不像自己学校的老师。那个时候央美流行田黎明老师的风格,后来又看到很多刘庆和老师的风格。这些老师画得肯定好,都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人物,放到金庸小说里,起码在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之上,日后评价也许会是“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了。当学生时这么学他们也罢了,毕业还这么画,那就是“江南七怪”之下了。我从养墨堂“2170”展开始佩服小同的消化能力的,那几张被南京老太举报的作品,其实是埃贡·席勒加杜马斯加杜小同自己,你说美院国画人物毕业的人,谁没有学习过埃贡·席勒啊!但那些一手埃贡·席勒的,我一点都不佩服,佩服小同的是那种消化能力;就像中医抓药,2钱什么,3钱什么,7钱什么,反过来的比例就是另一种药。那几年好像是他艺术硕士的毕业创作,又是人物,又是仙鹤的,拌有粉状颜色的淡墨,被他用得惟妙惟肖,“零点几钱”的民俗元素也被他用得让我拍案称绝。
域228cm×552cm 水墨宣纸 2019杜小同
第二好在格调高。陆俨少先生说好画三个标准:“气象、笔墨、韵味。”又说“画切忌有甜俗气、犷悍气、陈腐气以及黑气等等”。谈到黑气时,强调不是画面用了焦墨浓墨,即使淡淡几笔,也会有黑气。有关格调问题,没法聊,只有多看经典,累积起来的判断,开口就俗。有一次在烟台,小同一边开车一边深情地指着看出去的海湾沙滩,你看看你看看!我画的多么写实,我是写实主义画家,你们硬说我是表现主义画家。
片刻之七 40.5X71.5cm水墨宣纸 2022杜小同
第三是语言风格自洽。一堆画家死在一手古人小品的行活和一手自以为学术追求的两手抓上,还没有讨论画得好不好,首先在行动上就死在沙滩上了。杜小同也画古人小品,说实在开始画得并不好,他也很少拿出来给人看,但上手就与自己创作风格协调,虚虚的几根线,除了看到有个人影以外,真不知道画了什么。记得一次让他多画一张小品,为诗人泉子一本画家访谈《从两个世界爱上一个女人》出版拉点赞助,投资方挑出他那张虚得只剩人形的古意人物扔给我,说这是什么啊?画都没画完。我也没有还给他,怕伤了人民群众的自尊心,让我有了一张小同的作品。但到他的刀马人物时,小同的语言自洽能力开始发威了,还有大石块加点竹子的山水,真有点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
聊到这个份上,秦修平画全国美展的段子开始来了,他俩都在老牌的江苏省国画院工作,准备全国美展的创作是他们必须的任务。有一阵我在微信上问修平在忙什么?他发来一张图片,又是长江航运又是新时代高铁的江南春早作品,说在准备全国美展。碰到小同时给我说,没办法时间到了画不出来,把平时画的刀马人物拼成一张大画,我看了说肯定没戏,这年头讲和谐,你还画一百零八将。最后,我以为会出现当代钱松岩的修平没入选,小同凑合着画的刀马人物入选了。那阵子碰到南京的朋友都当段子说,说完一阵坏笑。
浙江美术馆2025杜小同个展招贴。
不管“新水墨”这个群体有多少学术贡献,作为同行之一站在杜小同的作品前,让我感到了自己的平庸。
祝杜小同浙江美术馆的个展成功!
2025年8月27日于杭州金牛所
发布于:浙江省利好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